2021年中國科學院年度創新人物——李獻華

李獻華:丈量地球年輪 刷新月球巖漿-熱演化歷史認知

[video:李獻華-院士《中國速度刷新月球巖漿》定版720x480]
  李獻華,男,漢族,中共黨員,19617月出生,198812月博士畢業參加工作,現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主任。2007年當選美國地質學會會士,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獻華院士憑借多年的科學積累和實驗技術儲備,帶領月球研究團隊從712日接收嫦娥五號樣品、7天完成分析測試、16天完成論文撰寫投稿、100天在《Nature》上同時發表三篇文章,彰顯出中國科學家獨立自主的創新能力和刷新月球巖漿-熱演化歷史記錄的 “中國速度”。他和他的團隊對月球玄武巖進行系統研究,揭示了月球最年輕的巖漿作用年齡為20億年,并獲得月幔演化的全新認識,將科學界認知的月球巖漿活動結束時間推遲了8~9億年。

  秉持“科學引領、技術先行”理念厚積薄發

  李獻華長期從事大陸形成和演化的同位素年代學、地球化學理論研究和微區原位同位素分析技術研發與應用。地質與地球物理所于2005年開始布局建設離子探針實驗室、高精度微區原位年代學和地球化學分析技術研發,由李獻華領導建設了科學院第一個大型離子探針實驗室。秉持“科學引領、技術先行”的理念,李獻華研發出多項國際領先水平的微區原位同位素定年新技術新方法,他們用了3年的時間,將高精度U-Pb同位素體系定年的空間分辨率從傳統的10微米提高到5微米,又用了10年時間,將離子空間分辨率進一步提高到<3微米的國際領先水平。

  實驗技術水平的提升,促進了科研創新成果的產出。他領導的團隊最早確認華夏陸塊存在太古代地殼物質,將Rodinia超大陸聚合時間從10億年修訂至9億年;他們在多個大陸上厘定出多期新元古代地幔柱來源的高鎂基性巖,為Rodinia超大陸裂解的地幔柱學說提供了關鍵地質證據;他們精確測定了華南新元古代冰期的起始年齡,為雪球地球理論和地質年表成冰系時代的修訂提供了關鍵年代學證據。李獻華發表論文450余篇;SCI他引>35000次,h-index = 103 (WoS), 2014-2020年起連續入選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ESI 全球地學高被引學者和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 項、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 項和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中國速度刷新月球巖漿 熱演化歷史記錄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2012月嫦娥五號月壤樣品返回后,地質與地球物理所迅速組織了由李獻華牽頭的科研攻關團隊,他組織召開了十余場研討會,在月球形成演化的重要科學問題和月壤分析關鍵技術兩方面進行了充分研討和精心準備。

  712日第一批嫦娥五號月壤研究樣品發放后,李獻華迅速率領攻關團隊成員開展了“目標明確、方案周密、緊張有序、協同奮戰”的研究,在樣品到達研究所的第53個小時就獲得了嫦娥五號玄武巖第一個定年數據,兩小時后又獲得了第一個H同位素數據……,在第7天完成全部預定分析任務。隨后李獻華帶領研究小組成員采用“封閉式”的工作模式,對獲得的新數據進行解讀、研討和論文寫作,在728-30日完成了三篇研究論文投稿《Nature》,并在1019日同時在線發表。他們的研究結果揭示嫦娥五號玄武巖形成于20億年前,是目前月球上確定的最年輕火山巖,將月球上的火山作用結束時間延長了8億年,刷新了以往對月球年輕玄武巖源區組成和形成機制的認識,為今后的月球探測和月球演化提出了新的科學問題和研究方向。國內外同行專家評價李獻華團隊的研究成果是“改變了我們對月球的熱歷史和巖漿歷史的認識”、“對我們認識月球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辦公室工作

 

在離子探針實驗室工作


和同事討論新獲得的實驗數據

 

在嫦娥五號月球樣品成果新聞發布會上

 

在白云鄂博考察

 

在喀麥隆野外地質考察

 

′中国女人A级毛片,一级A片一级毛片一级avy,国产精品无码亚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