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徐新文:堅守荒漠三十載,創造世界治沙奇跡(480p)]
徐新文,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導,現任塔克拉瑪干沙漠研究站站長、國家荒漠-綠洲生態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徐新文30余年如一日,始終堅守沙漠研究和防沙治沙第一線,先后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4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自治區一等獎等獎項15項,榮獲“全國水土保持青年科技獎”“全國治沙暨沙產業先進科技工作者”“王寬誠西部貢獻獎”和“開發建設新疆獎章”,被譽之為“沙漠公路防沙治沙‘第一人’”“流動沙漠的‘克星’”。
創建了沙漠“綠色走廊”建設技術,保障了兩大沙漠工程安全。塔里木沙漠公路等兩大沙漠工程,分別貫通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徐新文從兩大沙漠工程的線路優化、防沙設計到綠帶建設,全程參與兩大沙漠工程的防沙治沙工作。通過長期探索和科學試驗,研發創建了流動沙地苦咸水滴灌造林模式、活化沙丘免灌植被恢復模式,建成了兩條分別貫通我國第一大沙漠和第二大沙漠的“綠色走廊”,保障了兩大沙漠工程的安全。研究成果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塔里木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被評為2008年中國十大環境友好工程,“第一條‘綠色走廊’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被評為200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構建了防沙治沙技術推廣范式,推進了研究成果的工程化應用。作為沙漠工程勘察設計所所長和國家荒漠-綠洲生態工程建設研究中心主任,徐新文在技術研發、試驗、示范的同時,也對技術的成熟度、適應性展開研究,提出基于技術展示、技術培訓、規劃設計等多種形式組合的防沙治沙技術推廣范式。徐新文先后承擔了塔里木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勘察設計、南疆鐵路巴楚段植樹防沙工程方案設計等規劃設計60余項,建成了新疆且末、內蒙古阿拉善、山東東營等肉蓯蓉生態產業示范區,推進了研究成果的工程化應用。主持完成的“塔里木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設計”獲得2010年自治區勘察設計一等獎,“荒漠肉蓯蓉高產穩產規?;N植技術研發與示范”獲得2013年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
帶領沙漠戰隊走出國門,實現中國荒漠化防治技術落地中亞與非洲。自2006年起,徐新文致力于將中國防沙治沙和生態建設的技術成果推向國際,提升中國生態建設和防沙治沙技術的國際影響力。研發了亞寒帶中緯度荒漠草原生態屏障建設技術體系,建成哈薩克斯坦首都圈23公頃生態屏障示范基地,技術成果受到哈薩克斯坦總統關注。創新5項非洲綠色長城建設技術,成功建立機械防沙新材料快速固沙、灌叢化草地生態修復、低海拔丘陵區集水恢復林草等5個示范基地;聯合共建“泛非綠色長城技術研究中心”、獲批科技部“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建設技術示范型國際合作基地,實現了中國防沙治沙與生態建設技術在全球干旱區的引領與示范。
“沒有荒涼的沙漠,更沒有荒涼的人生”。從新疆到中亞,由“死亡之?!钡竭b遠的“撒哈拉”,與風沙共舞,圓綠色絲路夢。至今,徐新文研究員從事沙漠研究工作已有35個年頭了。作為一名沙漠人,他仍然堅守在沙漠一線,不懈奮斗,繼續帶領團隊不斷創造著中國的治沙奇跡……

1993年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開展測量工作

2004年在塔中沙漠植物園觀察沙拐棗

2009年給非洲學員實地介紹中國的防沙治沙工程

2009年給非洲學員介紹塔里木沙漠公路

2007年完成工作后沙漠團隊部分人員在沙漠腹地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