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崤峣,女,中共黨員,中科院研究員,博導,蘇州醫工所醫用聲學室主任、黨支部書記。她不忘科技報國初心,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領團隊致力于超聲換能器核心部件攻關,研發成果獲新華社、中國日報和人民網報道,獲評中科院巾幗建功先進個人、江蘇省巾幗科技創新典型人物和蘇州市勞動模范等稱號。在她的帶領下,團隊榮獲中科院先進基層黨組織、中國僑聯創新團隊、蘇州市魅力科技團隊。
一、初心不改,勇擔科技創新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加快補齊我國高端醫療裝備短板,實現高端醫療裝備自主可控,這也一直是崔崤峣的奮斗目標。她放棄工作八年的英國牛津大學,加入中科院醫工所,奮戰在高端醫療裝備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前沿陣地。
科研工作中,她身先士卒,帶領團隊開展數百次方案論證、工藝優化,進行數千個樣品試制測試,攻克了醫療超聲設備“卡脖子”技術即超聲換能器核心部件研制,突破高性能復合材料壓電換能器多參數融合模型設計和精益加工,形成多結構/材料/工藝/功能的微型超聲探頭完備研制體系,完成用于血管等體內探頭和系統樣機,指標達國際水平,具備了核心部件產業化能力。他們自主研制的多型號探頭核心部件在5家同行企業應用,支撐其申請國內首臺套醫療產品注冊證;他們制定的2項行業標準已頒布實施,有利地推動了國產高端醫療器械的進步。
二、聚焦管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
崔崤峣堅持黨建與科研融合開展。她在項目管理中設立黨員責任人,圍繞重大項目開展黨建活動。研制超聲內窺鏡時,關鍵工藝換能器切割工藝長達六七個小時,樣品測試時常到凌晨。崔崤峣與團隊黨員逐一談心,組建黨員突擊隊,采用接力棒方式,一周內完成近20輪切割任務,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任務,改進了微小復雜結構切割和焊接工藝,在米粒大小器件上實現了頭發絲一半粗細的連線,突破了國外技術封堵。在崔崤峣的帶領下,團隊勇挑重擔,近兩年獲批國家級重點項目7項,經費逾5000萬元;核心技術轉化收益達3000萬元,間接經濟效益過億元。
崔崤峣還帶領團隊投身公益,承擔社會責任。她多次赴中小學做科普講座,參加地方主辦的“賽先生說”科普活動;帶領支部與貧困村共建幫扶,參加團中央“春雨潤六一,團情暖童心”活動,資助貧困留守學生。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崔崤峣將一如既往地奮戰在高端醫療超聲產品研發戰線上,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